萬和宮坐西朝東略偏南,平面佈局呈「日」字型,結構體系完整,層次分明,自三川殿(過水廊)、拜亭、正殿、後通廊(過水廊)、後殿,形成「三落二院」配置。三棟獨立等寬的殿宇,沿中軸線縱向整齊排列,前後落之間各有可供採光的天井,左右邊以墻廊圍成封閉的空間,呈左右對稱的組合。

    萬和宮立面,雖然屬於較小的「三開間縱深式」廟宇,但巧思佈局,仍可感受到氣勢之宏偉不凡,特徵之一為三川殿三開間的門面,全部往後退縮形一凹字型,台灣地區稱之為「凹壽」(亦稱塌壽、疊壽),在坐四朝,面迎旭日的方位,隨著光影轉移變化,更加襯托出立體深邃效果。
    三川殿中間屋頂刻意抬高,和左右兩側屋頂形成明顯落差,且將屋脊疊加成雙層,裝飾交趾燒,稱之為「西施背」,圖飾有人物, 細緻傳神,啟發思古幽情,以及長得有點像麒麟的神獸---「龍馬負河圖」,及龍首、馬身、獅尾、牛蹄的組合,為 太平盛世才出現的神獸,相當罕見,頗具特色。

    三川殿為三開間,屋頂是二重脊燕尾翹脊,門神分別為秦叔寶與尉遲恭鎮守廟門,兩旁為宮女侍 者,手持「香、花、茶、果」,門神是民國九十一年重修時由丁清石匠師所繪製。
    正殿的拜殿屋頂有「鳩吻」剪黏裝飾,內部以捲棚處理,四點金柱中前二柱以龍柱,及二柱為洗石水泥柱,以坐獅為疊斗,在大通中有二隻鳳凰展翅,中間以如意紋連接變成之通橢,出居處有「惡蕃扛南瓜」雀替支撐屋簷。

    正殿共有七對柱,第三、六對為四點金柱,第一、七對為簷柱,在第一、二對簷柱間之員光,左為「松鼠咬葡萄」,右為「松鼠吃南瓜」,均意合「多子、多孫」四點金柱之間木架構為「三通五瓜」瓜筒,造型短小矮胖,大通樑與增柱問以「鰲魚」作為雀替,在大通樑上有「雙龍朝入卦」,正殿屋頂中脊有「寶塔鎮守」剪黏,二旁有雙龍護塔。
    後殿亦稱「觀音殿」,其屋架與正殿相似,但形式構造均較正殿簡樸;深度亦較淺,高度略降,屋頂以馬背處理屋架是童柱,以短柱取代瓜筒,在大通、二通、三通處各出一栱以雞舌木固定。
    後殿左、右各有一栱彎形以磚砌成之側門,左側門上書「曉霧」門板上書「精忠」、「義勇」通往關帝廳。右側門上書「祥雲」門板上書「教稼」、「明農」通往五穀王廳。屋頂中脊上有剪黏裝飾,左邊是「鹿馬同春」,右邊是「牡丹花開」。後殿兩旁有城隍爺與土地公神龕,其基座有精製的磚雕,在傳統建築中是很珍貴的藝術作品。
    萬和宮為推展地方文化工作,第十屆董監事發起興建文化大樓,地方各界人士善信大德踴躍解囊襄助,組成興建委員會。
    興建委員會成立後,自民國七十六年十月迄七十九年八月,先後向吳武烈兄弟、陳石金黃父子、謝水柳
    氏子等購得二百六十六坪土地,價款台幣二千四百九十九萬二千八百二十三元。
    民國七十九年八月 董事會委由何肇喜建築師設計規劃,擬建五層樓房之文化
    大樓。
    因萬和宮係國家三級古蹟,須與其景觀配合,乃經景觀專家審慎研究規劃
    後, 始向市政府申請核發建照,並於民國八十年二月五日吉時,由董事長林
    劉連炳 主持動土大典,儀式莊嚴隆重,歷經二年歲月,於民國八十二年六月
    萬和大樓工程完竣。
    萬和文化大樓的地下室為餐廳;一樓為辦公室、二樓為會議廳、三樓為圖書
    館、 四樓為文物館、五樓為麻芛文化館。大樓面向萬和宮廟埕,背臨犁
    頭店溪畔,高聳矗立,外貌雄偉壯麗,環境幽雅,五樓頂上增建一樓
    作為「眺望樓」,可以 西望大肚山嵐美景,東眺台中市區,南屯
    舊街風貌盡收 眼底,頗具 詩情畫意。
    萬和宮董監事會基於取之於地方,更了解歷史溯源,首重保存先民文物,以及闡揚、提昇地方本土文化的重要性,經由前董事長林劉連炳、程代勒教授與洪樹欉先生等人倡議,在萬和文化大樓四樓規劃設置文物館,致力蒐集歷代及先民文物珍寶,獲得南屯在地耆老與農民保存鄉土文化,熱烈響應,捐贈舊時農耕器具、農家生活用品與禮俗節慶使用的器皿文物無數。結合犁頭店歷史,更富含在地文化資源的「萬和宮文物館」,於民國84年4月誕生。
    「萬家爭知前代事 和顏靜閱古人言」「萬姓同心恢禮義 和諧一致守綱常」南屯書法前輩吳慶厚先生與竹雕名師黃清標
    先生聯手創作、收藏於文物館的竹雕名作中,首揭櫫「萬和宮文物館」設立的目標,讓後代子孫得以緬懷先人遺物,激發思古幽情,進而懷抱愛鄉情懷與根植土地情感。
    「萬和宮文物館」已成了國內外訪客參訪及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活動的熱門地點,甚受好評。由於時隔日久,空間稍嫌擁擠,本宮特於99年9月底重新規劃換裝,區分萬和宮廟宇精神傳襲區、南屯犁頭店常民區及主題特展區,展現新風貌,兼具懷舊、教育與娛樂多功能。
    萬和宫供奉媽祖(老大媽)係清康熙23年,由浙江定海總兵張國,由聖地湄洲恭請護船來台,墾拓南屯,聖恩廣庇,威靈顯赫。廟方典藏許多廟宇傳襲珍品,包括清道光年間的鐘、鼎及雕工細膩的神轎、香爐轎、跤趾陶等,俱有相當程度的文化價值,成為文物館內主體精神指標常設展示,藉以發揚媽祖的聖德慈恩。

    犁頭店常民生活展示區
    清康熙末年,犁頭店街為往返半線(彰化)與葫蘆墩(豐原)的商旅必經中途站,吸引大量漢族移民。墾荒與耕作所需農具,運應而生,尤以林立的犁頭店打鐵店聞名遐邇。館中展示的打鐵舖,陳列鑄造犁頭與農作用具的風櫃、鐵鉆等器具,歷史悠久,為慶隆犁頭店捐贈,見證犁頭店燦爛輝煌歷史。萬和宮與犁頭店的開墾,息息相關,館內收藏許多南屯地區先民開墾留存的農耕機具、打鐵工具、紡織機、竹編及民生用品,提供後代子孫及參訪民眾,緬懷先人開墾的足跡及辛勞。
    台灣民俗文物多樣、生活化與親切感,反應出早期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創作及當時社會背景。萬和宮文物館,館藏的文物豐富且多元,經過分門別類整理,定期更換不同展示主題與文物,兼顧靜動態,讓參訪民眾保持新鮮感。
    民國86年8月16日,萬和宮成立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,展現鄉土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的決心與使命感。
    民國93年10月24日,萬和文教基金會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輔導,在萬和文化大樓五樓設立「麻芛文化館」,成為文建會指導的全島第32座地方文化館,亦為台中市第一座民間地方文化館,定位為地方歷史暨常民文化館。
    麻芛文化館屬常態展示五大項,即南屯區的歷史軌跡、珍品典藏、黃麻輝煌史、麻芛文化在南屯,及創意藝廊。
    當年設置麻芛文化館時,即明確揭櫫設立的目標,蒐集整合南屯當地的歷史、文化、藝術、觀光生態資源;鼓勵社區民眾與地方藝術文化工作者,結合地方資源,發揮創意;進而希望成為足以永續經營的文化據點,肩負起將此一在地麻芛文化傳承下一代的使命。「麻芛文化館」每逢農曆初一及十五 ,以及周休假日開放參觀,由導覽志工隊派員解說服務。
    麻芛文化館內的「創意藝廊」,民國94年間設立,規劃出展演空間,提供南屯在地及知名藝術創作者展出,為推動與發揚鄉土文化藝術盡棉薄力量。「創意藝廊」設置迄今,每年規劃五至六個檔期,展出油畫、膠彩畫、書法、陶藝、攝影、押花等多元主題作品,每一檔期均呈現獨特的藝術風格,吸引藝文同好參觀,經過多年耕耘,已逐漸打響「創意藝廊」的名氣。
    為了提供信眾更佳的服務,萬和宮在萬和文化大樓後方增建一座廁所,古城樓式的外型相當醒目,也很有環保概念。新廁所有三樓的開窗設計,通風、採光良好,白天不必開燈,地板採取止滑設計,也有自動烘乾方便身障朋友使用,『聽雨軒』的城門、殘障廁所及所有開窗,採取觸摸式的感應系統、『ONE-TOUCH』(一指搞定)。